稍等片刻...

搜索

《杜甫研究学刊》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1-02-26

819

字号:

《杜甫研究学刊》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纪念《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四十周年”专栏

 

唐五代笔记小说有关杜甫记载考索

 

——为《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四十周年作  张忠纲

 

 

〔摘  要〕  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有关杜甫和杜诗的记载甚多。这些记载,内容驳杂,有的有事实根据,颇有价值;有的一鳞半爪,想象虚构;有的道听途说,记载失实:多方面地反映了杜诗在当时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有的对后世影响颇大。而与《杜甫研究学刊》对杜甫精神的弘扬、对杜诗的传播与研究之广之深相比,则小巫见大巫了。《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四十周年以来,出刊147期,刊出逾2600万字,功绩卓著,蔚为奇观,不谓绝后,允称空前。故特撰此长文以为纪念。

 

〔关键词〕  笔记小说  杜甫杜诗  流传之广  影响之大

 

杜甫的早期诗歌——是散佚还是废弃  [日]佐藤浩一

 

 

〔摘  要〕  杜甫一生勤奋咏诗,现存诗歌1457首,比同时代诗人的多出许多。无论从作品的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杜甫都不愧为代表盛唐的一位诗杰。但杜甫实际上的作品数量应该更多。现存的杜诗,几乎没有他30岁之前的作品。日本和中国学界对此各有其不同的解释。在日本,废弃说主流,即认为杜甫30岁时和李白相遇,领略了李白的稀世才能,决定废弃自己早期咏的诗歌,立志以一种与李白完全不同的诗风来重新咏诗。而中国多数人认为杜甫早期的作品未曾留下是自然散佚。这两种不同的见解到底哪一种正确呢?

 

〔关键词〕  废弃说  散佚说  早期作品

 

朝鲜内府本《纂注分类杜诗》的成书及版本  刘  婧

 

 

〔摘  要〕  《纂注分类杜诗》是朝鲜世宗时期由安平大君主持编纂的杜诗汇编本,此书在当时由内府以初铸甲寅字印行,之后又有甲辰字、己卯字、训练都监木活字和木板翻印本,其翻印版本种类较多,而同一种类的版本亦有初印和后印之别。本文从出版史的角度对《纂注分类杜诗》的成书背景和版本种类进行考察梳理,以期对杜诗在朝鲜时期的编纂、出版和传播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纂注分类杜诗》  安平大君  初铸甲寅字  甲辰字  训练都监字

 

冯至、张秀熟与《杜甫研究学刊》  曾亚兰

 

 

杜甫研究

 

略论唐宋笔记中杜甫形象  沈润冰

 

 

〔摘  要〕  唐宋笔记中存有较多杜甫形象的书写,其相同之处在于任诞狂狷的个性与卓越的诗歌才华,但二者在形象特征、书写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唐五代笔记主要采用叙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杜甫形象,有意凸显其贫寒困顿,多虚构,作者的情感态度较为复杂。宋代笔记以品鉴为主,注重杜甫忠君爱国形象的建构,带有劝惩化、学问化倾向,持论者怀有高度的宗仰、崇敬之情。杜甫从才高命蹇的落魄文人逐渐变为道德典范与冠冕诗人兼具的文化偶像,这种衍变与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变动、笔记撰述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杜诗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有关,深刻反映出时人对杜甫的动态接受与精神认同。

 

〔关键词〕  唐五代笔记  宋代笔记  杜甫形象

 

再论杜甫去蜀时间与行止  李江才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学界关于杜甫离蜀时间的几种观点及相关论据,认为杜甫应在严武死前去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相关历史地理史料,对严武死后去蜀旧说中不合情理之处提出质疑,旧说所举证据,多可用于证明杜甫在严武死前去蜀的合理性。本文尝试梳理杜甫去蜀行程,并对永泰元年(765)至初至云安这段时间内所作部分诗歌系年进行纠正。

 

〔关键词〕  杜甫  去蜀  时间  行止  系年

 

 

杜诗研究

 

试解杜诗“晋室丹阳尹”  张诺丕

 

〔摘  要〕  在杜诗《送元二适江左》中,颈联“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蕴含着独特的僭伪意味,并向下引起尾联“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的嘱托之意。“公孙白帝城”的僭伪意味,来自于东汉公孙述依靠险峻地势,筑造白帝城,以割据一方的历史典故。而“晋室丹阳尹”的僭伪意味,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历史基础。王敦欲叛,表荐温峤为丹阳尹;苏峻陷都,以同党许柳为丹阳尹;桓玄将反,以卞范之为丹阳尹;刘裕出征,留刘穆之为丹阳尹,在这一系列的叛晋事件中,“丹阳尹”均作为叛晋势力的重要力量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杜诗  丹阳尹  东晋  注解

 

 

“丁卯句法”的诗律内涵和格律史意义

 

——兼对前人“丁卯句法”几个认识的澄清  谢可欣

 

 

〔摘  要〕  当今学界对于“丁卯句法”内涵与诗律效果的认识多有模糊与分歧。从笔者梳理看来,在理论层面,出对句间的平仄相反更为唐代及之前诸声律说所强调,并在初唐构成了系统;在创作层面,“丁卯句法”在许浑以前即有散例,但一是许浑七律创作基数大、第五字用拗较多,二是许浑创作格律谨严,“仄平仄”“平仄平”均整齐相配,从而凸显出了作为“丁卯句法”的典型意义。后人因此认为它是近体诗律的精进圆熟,并以之与杜甫拗格相较。对其褒贬成为介入宋元诗学的一个线索与视角。

 

〔关键词〕  许浑  “丁卯句法”  近体诗格律

 

 

杜诗学研究

近代报刊拟杜《诸将》刍议  苏  德

 

〔摘  要〕  近代报刊登载了不少摹拟杜甫《诸将五首》的诗作,其数目颇丰,蔚为大观。作者在继承原作体式和风骨的同时,又在结构和体裁、语言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近代文人们借助近代报刊这一传播媒介,通过拟杜《诸将》之作较为深入而广泛地反映了近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其政论性质的评判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先进思想的传播,部分拟作还兼具时事新闻的性质,因此这些拟杜《诸将》之作不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近代报刊  《诸将》  拟杜

 

 

域外论杜

 

二十一世纪以来越南杜甫研究述评  马彦峰

 

〔摘  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越南杜甫研究主要集中在杜诗在越南的译介研究、杜甫对越南文人的影响研究以及越南杜诗的教育研究三个方面。与东亚汉文化圈其他国家的杜甫研究相比,越南杜甫研究存在杜诗翻译整体规划不足、杜诗文献整理研究不足、杜甫影响研究深度不够、杜诗研究视野和范围较窄等问题。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  杜诗  越南  成果  不足

 

 

古典诗歌研究  唐代文学研究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论中晚唐诗歌中对“玄宗记忆”的重构  罗  曼

 

 

〔摘  要〕  追忆玄宗是中晚唐诗人反复书写的主题。玄宗作为一个典型的“盛世符号”,勾连着诗人们心中特殊的历史情愫和集体记忆,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玄宗文学形象,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观和文士的普遍心态。时空的错乱与转移是中晚唐“追忆玄宗”诗歌中的惯常现象,此外,中晚唐诗人还钟爱以“老者追忆”的视角和代“弃妇”立言的方式来重构“玄宗记忆”,这三点杂糅相融成为他们书写盛唐历史记忆的典型模式。究其原因,在于中晚唐诗人对盛世的眷念与现实的无力,故他们企图打造一个更高级的时空、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来实现他们对于盛唐的想象。

 

〔关键词〕  “玄宗记忆”  中晚唐诗歌  历史书写  追忆模式

 

 

“好事者”——唐诗民间书写传播的桥梁  石树芳

 

〔摘  要〕  以唐诗为考察对象,“好事者”当是一类人的统称,这类人姓名不详,身份迥异,分布广泛,数量巨大,以自己的方式收集诗歌,追寻诗人,并在有意无意之间书写传播诗歌。“好事者”作为普通民众中的一员,绝大多数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部分“好事者”以“好事者”之名闪现于文献材料之中,少数“好事者”留下了姓名。“好事者”的加入使得唐诗的民间书写传播更加复杂多变,同时也为诗人作品提供更为宽广的认知空间。

 

〔关键词〕  好事者  民间书写  文人创作  民间传播  下层民众

 

 

《题西白涧》诗非韩愈所作考  赵谞鹏

 

〔摘  要〕  《全唐诗补编》中收录有一首题为韩愈所作的《题西白涧》诗,此诗仅出现在清代河南的几种地方志中,各种韩愈诗集皆未收录,考察历代文献对此诗的载录情况及韩愈的生平行迹,结合此诗的内容和深层意蕴,韩愈似乎并未有创作此诗的条件和可能,且诗中的某些字句有沿袭宋明诗文的可能,《题西白涧》诗应不是韩愈所作。

 

〔关键词〕  《题西白涧》  韩愈  考证

 

 

学术动态

 

草堂书院揭幕仪式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一届、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综述  贾  兵

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届理事会召开

图片47.jpg


网站浏览人数:534319

技术支持:天健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