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等片刻...
《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杜甫研究
杜甫仁爱情怀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杨胜宽
摘要:杜甫一生在穷愁潦倒中备尝生活艰辛、深知民间疾苦,其被历来尊为“诗史”的伟大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及最为一般诗人所不能企及之处,乃在于其中根于至性、无所不在的深厚博大的仁爱情怀。他以此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这种情怀不仅是人类普遍认同的文明本质内涵之一,也是当今构建人类文明与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动力。
杜甫对安史之乱中“附逆”文人的态度管窥 庄逸云
摘要:在安史之乱中,朝臣的“附逆”及随后的“清算”都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杜甫作为时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该问题也投入了相当的关切,从他写给李白、郑虔、王维等人的诗歌中,可以管窥其态度与立场。对于被迫“附逆”的文人,杜甫总体上是同情和怜惜的,且多为之辩护,这吻合了他一贯的人道主义立场。该立场在当时纷歧的舆论导向的映照下,显得尤为鲜明。与此同时,杜甫也持有较高的道德准则,这使得他对于“附逆”情况不同的文人,态度呈现出微妙的差异。
旧臣“朋党”与谏臣“忠义”——肃代之交杜甫凭吊陈子昂等人诗事发微 张思茗
摘要:在肃宗排斥玄宗旧臣的背景下,杜甫因谏救房琯背上朋党污名,远走陇蜀。代宗即位后,形势发生变化,杜甫意在出仕。他用“终古立忠义”一语称赞陈子昂谏诤无私、公忠谋国,是借之为自己受污的过往正名,也是为重返朝廷提出理由。
从物我关系中解读杜甫的三重生态关怀 李鹏飞
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因其仁人爱物而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忧患意识、理想意识等思想,无不具有一种厚重的生态关怀。根据诗人不同的物我关系视角,其生态关怀分为有我、无我、忘我三层表现。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分析,不仅可以探得杜甫看待物我关系的不同维度,还可以看出诗人生态关怀的相应过程,以及深广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人文启示意义。
杜诗研究
书影心声:论明末清初的杜诗书写——以八大山人、王铎为例 张家壮
摘要:劫后馀生的明遗各类人等以种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以字画寄趣”即成为他们对其所处时代的反应、反省乃至批判的一种借径,而这一借径常常不约而同地回向了杜诗。宋元以来文人即有的借书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行为,到了这时,以更加扩展的规模和更其激昂多变的形态构筑出了更丰饶多样的感性空间,这是杜诗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情境中融入的新的生命形式。
论叶燮对杜诗“意”与“法”的批评 周华
摘要:对杜诗“意”与“法”的分析,直到叶燮《原诗》出现才真正达到应有的深度。《原诗》中的“意”主要指向诗人在思维层面的感受能力和构思能力,而“法”则属于语言层面的构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诗歌创作正是二者经营理、事、情的过程。秉承着对“意”与“法”的洞见,叶燮对杜甫诗歌的字句和篇章分别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批评,力图还原诗人本“意”,昭彰诗作“法”理。叶燮的批评实践,不仅是从诗歌本位对宋、明、清初诗学风气的有力反拨,更是其诗学理论自立的重要基础,对其后诗学的发展亦产生深远影响。
王禹偁对杜诗的接受及相关问题——解读“子美集开诗世界”的三重语境 杨春萌
摘要:宋初诗人王禹偁师法白居易的同时也重视和学习杜诗,本文围绕理解“子美集开诗世界”的三重语境,讨论王禹偁对杜诗的接受情况及相关问题。从文本语境、历史语境的角度,分别考察王禹偁个人以及宋初诗坛对杜诗的具体接受情况。在宋初“崇杜”风气尚未滥觞的整体气氛下,王禹偁“学杜”独具特色,值得重视,但其“学杜”的程度仅止于继承和模仿,未由“宗白”转而“宗杜”,因此无法超越前人对杜诗“集大成”的评价而看到杜甫推陈出新的开拓性。从研究者的语境,对钱锺书在《容安馆札记》中论“王禹偁学杜”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丰富多维的视角中探究“子美集开诗世界”诗学公案的更多细节。
杜集文献研究
薛益《杜工部七言律诗分类集注》考述 汪欣欣
摘要:明人薛益的《杜工部七言律诗分类集注》是杜甫七言律诗集评本,它在时间上居于明代四种杜律集评本之末,展现了晚明杜诗集评特点。它参考了旧题邵宝《刻杜少陵先生诗分类集注》的评点体例,采用了谢杰《杜律詹言》的分类编次;并在旧题虞集《杜律虞注》评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邵宝和谢杰的评语。此书熔裁了元明杜律选评本中的诸家评语,鲜明且集中地反映了该时期的杜律批评特色;薛益在安排材料之时,悉心考虑,别出心裁,显现出其品评杜律的见解。
“择优”的先见与经典文本的生成——以赵次公校勘杜诗异文为例 刘欢
摘要:宋代杜诗存在大量难用版本校对勘定的异文,注家赵次公不迷信旧本,坚持文本分析,择善而从。其勘定异文的标准主要来自对杜诗诗义表达、写作规范、创作技巧、诗歌风格、后世接受等方面规律的总结。赵次公认为凭此可以恢复杜诗原貌或使之达到相应水平,但这种由“训诂统辖校勘”的方式,实质上是在先见影响下进行的文本筛选。这一现象体现了杜诗在离开作者进入公共阐释空间后,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并经典化的过程。
域外论杜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浅见洋二教授的杜甫研究访谈 浅见洋二 赵蕊蕊
我与杜甫研究三十年——李永朱教授访谈 李永朱 陈丽娟
陶潜、李白、杜甫与越南文学——陈庭史教授访谈 陈庭史 张叉
浣溪丛语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晚清学者黄云鹄碑刻研究 黄萍 李霞锋
摘要:黄云鹄是晚清大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为官四川期间,多次游览成都杜甫草堂,并有三通碑刻实物留存至今和一篇碑记文献传世。本文介绍讨论了黄云鹄光绪元年镌刻的《泊宜宾,望祭先文节公文》、光绪十年和十二年分别镌刻的《黄山谷先生小象》及碑阴《山谷公纪略》、光绪十年镌刻的《黄云鹄、雪堂含澈唱和诗碑》,以及光绪十二年撰写的《重建唐冀国夫人任氏祠碑记》的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有关史实等情况,由此可见他在成都杜甫草堂文化建设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古典诗歌研究 唐代文学研究
唐长沙窑瓷器题诗艺术分析与探源 任哨奇
摘要:长沙窑瓷器存有大量的唐代佚诗,通过对其整理、分析,可发现其在文学艺术表现上喜用“叠字、重字”,部分诗歌存在“一与多”的对立结构与描写,在长沙窑瓷诗中也存在使用频率较高的“套语”与固定格式。从文学风格与内容题材来看,其与六朝时期流行于荆楚地区的荆楚西声存在沿袭性。长沙窑瓷诗的出现与长沙窑大量使用题记装饰的商业意识及安史之乱导致的北人南迁至长沙,新乐府运动倡导的诗歌通俗化关系密切。
学术动态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二届全国硕博论坛综述 贾兵